《南风窗》封面报道系列之 | 起落之间,中国光伏产业二十年
2025-07-17

fadf1a9bf606cda0fc7d1573f464ea90.jpg

通威高效组件智能制造生产线

20年前,中国光伏产业一度陷于原材料、设备、市场“三头在外”的窘境。

20年后的今天,这个曾被“卡脖子”的产业,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全球能源格局,我国随之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制造大国,实现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华丽转身。

行业风暴再起,中国光伏产业如冰山之上,只剩一角支撑着表面平静,延续至2025年的盛夏。

这又是一场典型的周期轮回:它因政策催化而兴,也因补贴退潮而冷;它因技术突破而腾飞,也因产能过剩而震荡。

要在光伏行业中生存,无疑意味着踏上一段周期性极强、充满起伏的漫长奔跑。就像全国人大代表、全国工商联副主席、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向南风窗感慨的那样:“九死一生都不足以概括它的残酷。”

从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快速跃升,到多次洗牌后的再出发,中国光伏产业几经沉浮,但始终没有离开全球舞台的中央。



1

飞升与坠落

2005年冬夜,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钟声首次为一家中国光伏企业敲响。

这一天,尚德电力在纽交所成功上市,成为首家登陆国际资本市场的中国光伏企业。创始人施正荣,这位从澳大利亚归国的海归博士,瞬间成为全球瞩目的新能源富豪。

尚德的上市宛若一声春雷,唤醒了中国光伏这片蛰伏的草原。

全球光伏热潮始于2004年前后,德国《可再生能源法》出台后几年,刺激全球市场膨胀,光伏组件价格水涨船高。紧接着,我国也通过《可再生能源法》,提出对光伏发电的鼓励政策,为产业化指明方向。地方政府纷纷对光伏项目慷慨相助:土地、贷款、电价优惠等一应俱全,国内光伏产业迅速起势。

在这场靠出口驱动的黄金狂飙中,借着政策东风、低劳动力成本和灵活制造体系,中国企业被迅速纳入全球光伏供应链。

只是,彼时的产业发展呈现“三头在外”的特征,即原料进口、核心技术和设备依赖国外、终端市场在国外。具体而言,当时的主流产品是基于多晶硅的晶体硅电池,但国内厂商尚未掌握高效电池结构的设计工艺,转换效率普遍低于欧美同行。同时,清洗、扩散炉、刻蚀等关键设备几乎全靠进口,国内市场也尚未起势,大量产品销往欧洲。

尽管如此,一批具有市场敏锐度的中国企业还是脱颖而出。

尚德凭借强大的海外市场开拓能力和早期融资优势,在全球组件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;赛维LDK豪赌多晶硅原料环节,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多晶硅片生产企业;天合光能借助扎实的制造技术与稳健的扩张节奏,在无声处崛起;彼时尚未进入组件制造的通威,在四川布局多晶硅项目,为未来产业链一体化埋下伏笔……

2007年,赛维成功登陆纽交所,中国光伏电池产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,超过了老牌强国日本。那段时间,行业狂飙突进,多晶硅价格一度被炒至每公斤数百美元,各种新项目争相上马。

然而,繁荣背后,暗流潜伏。

2008年秋天,全球金融危机如寒流突至。欧洲主要国家削减光伏补贴预算,市场需求骤降,订单大减、价格下跌,曾坐享高增长的中国厂商压力陡增。

施正荣不得不面对创业以来的首个“寒冬”。尚德电力资金链紧绷,库存积压严重。而就在几周前,他还登上美国《财富》杂志封面,被评选为“亚洲年度经济人物”。在地方政府协调下,尚德获得银行贷款展期等支持勉强度日,其他龙头也都纷纷勒紧腰带。

所幸,我国随即出台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,各国也把新能源作为刺激投资的重要方向,全球资金涌入清洁能源领域,光伏需求在2009—2010年迅速回暖,中国组件出口再创高峰。2010年中国内地电池产量达到13GW,占世界总产量的48.1%。

许多企业以为危机已过,继续疯狂扩产。只是,新一轮暗礁又悄然逼近。

2011年起,美国和欧盟先后对中国光伏产品启动“双反”调查,指控中国企业倾销与政府补贴过度,最终对华企业征收高额惩罚性关税。

出口通道被堵,本土光伏行业在大举扩张后集体沉寂,行业骤然熄火,许多昔日的耀眼明星跌落神坛。

尚德电力因无法偿还5.41亿美元可转债,在2013年3月宣告破产重整。赛维LDK债台高筑,政府紧急注资未能挽回败局,同样走向破产重组。英利、晶科、韩华等也陷入亏损,中小企业成批倒闭,宣告破产企业超350家,行业进入全面洗牌期。

危机中也孕育新生,一些企业开始思考转型之道。通威依托农业主业保持现金流稳定,同时稳步投入光伏高纯晶硅业务,坚持“技术向上”路线。

此时,国内技术体系也悄然启动。2009年,国内高校与企业联合试制出首条PERC电池实验线,标志着高效电池结构的本土化突破拉开序幕。同时,光伏专用设备国产化提速,企业开始攻克PECVD、丝网印刷与激光刻蚀装备等关键环节,尝试摆脱对进口依赖。

危机之后,产业目光开始转向国内与技术突破。

506261e901df967b375955d7c247ff7d.jpg

通威东营“渔光一体”生态园


2

向内生长

欧美“双反”风波后,中国光伏企业在阵痛中踉跄前行。而这场风浪,也促使政府调整航向。

2012年起,国家密集出台分布式光伏补贴政策,推出“金太阳示范工程”“光伏扶贫工作”,明确提出“培育国内市场,减少出口依赖”的产业方向,并逐步确立“标杆上网电价机制”。一时间,从工业园区屋顶,到农村光伏扶贫项目,全国各地开始试水“自发自用、余电上网”。

一场“从外向内”的市场逻辑切换,在寒冬余烬中发生。2013年,国家能源局首次明确提出“年新增光伏装机10GW”的目标,最终以10.9GW超额完成,我国一举成为全球第一大光伏市场。

新一轮技术路线也在蓄势待发。

长期以来,多晶硅路线是市场主流,单晶硅因造价高、效率提升不明显被视为“小众技术”。而一家叫隆基股份的西北企业却坚定地踏上发展单晶硅的“逆势之路”,并在后来彻底颠覆行业格局。

2015年,隆基通过RCZ技术和金刚线切割大幅降低单晶硅片成本,同时PERC电池效率突破23%。CCZ连续加料技术则使拉晶效率提升20%,综合成本下降10%,单晶产品优势显著。

技术加持下,隆基单晶硅片市占率在2015年跃升至25%。行业也开始向单晶倾斜,2018年,单晶硅市场份额达56%,彻底终结了多晶与单晶的技术路线之争。

昔日主导的多晶硅阵营逐渐失势,坚定单晶路线的隆基股份异军突起,成长为新一代行业领军者。与此同时,全球光伏产业格局也在快速重塑。

借尚德、赛维衰退之机,晶科能源迅速布局海外市场,持续优化封装技术与产品路径。2016年,晶科跃升为全球出货量第一的组件厂商,打破欧美主导地位,2017年出货近9.8GW,稳居龙头地位。

在晶科等头部企业带动下,中国组件不仅满足国内装机热潮,也大举出口,输出价格与规模优势。2016年,中国光伏组件产量占全球近70%,全球前十大组件制造商中有八席为中国公司,“东升西落”态势显现。

另一股重要力量全面崛起是通威。

2013年恰逢国内光伏市场井喷,通威果断出手,通过产权交易中心以8.7亿元竞得合肥赛维的100%股权,将濒危的赛维太阳能电池厂收入囊中。

至此,通威完成了“硅料+电池”的双轮驱动布局。上游拥有乐山永祥高纯晶硅,中游掌控大规模晶硅电池生产,下游则依托“渔光一体”全球首创模式涉足电站运营,实现垂直整合,既掌控成本,又有技术与收益双重优势。

如今,按照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的说法:“五六年前我们使用的高纯晶硅的纯度是6个9或7个9,而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做到11个9,这是目前电子级多晶硅的最高纯度等级。”

通威的成功印证了产业链垂直整合的价值,也预示着行业由龙头企业驱动的垂直一体化模式的新趋势。除通威外,此时的隆基也已延伸业务至组件环节,晶澳、晶科等公司则向上涉足硅片、电池环节,上下游一体的巨头正逐步形成。

这一时期还有一项关键制度落地,2016年,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“领跑者计划”,通过技术门槛与效率竞赛的招标机制,强制推动企业采用更高效的产品,间接推动技术迭代与标准更新。

种种条件下,产业链“内生进化”得以不断加速:上游企业掌握提纯技术、推进设备国产化;中游金刚线全面替代砂浆线,提高切割精度与良率;电池端PERC技术迅速普及;组件领域分布式与大型电站并进,系统集成需求上升。

行业共识也在重申:从出口导向,到内需驱动;从补贴养育,到市场博弈。企业不再是“抢装抢补贴”的政策依赖者,而是效率与技术的竞争者。

自主崛起正在加速,但真正的考验还在前方。



3

成人礼

2018年6月1日,儿童节当天,中国光伏企业却经历了一场深刻的“成人礼”。

此前一天,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部委发布“531光伏新政”,大幅收紧补贴规模并下调电价补贴标准,政策突变令行业再次跌入寒冬。

新政发布后的首个交易日光伏板块公司股价集体跌停,市值单日蒸发约257.95亿元。随之而来的是全行业的“急刹车”,大量在建项目因补贴取消而搁置,产业链各环节产品价格跳水般下跌,组件价格跌无可跌。

国际市场也已隐隐现出风暴前的暗涌。2018年初,美国政府开始针对进口光伏电池、组件征收201关税;欧洲市场补贴逐步退出,新兴国家市场尚未接棒,出口增长乏力。

中国光伏企业在全球出口受阻、内需骤减的双重压力下,再次陷入利润下滑、资金紧张、停工裁员的寒冬。

冷风中,中国光伏企业命运分道扬镳。一些中小企业停止扩产,而部分头部企业选择逆势投入,推动产能与技术迭代。

市场价格低迷情况下,通威果断启动先进技术成果应用项目,并于2018年建成投产乐山一期和包头一期合计6万吨高纯晶硅项目。

当时市场对这笔投资议论纷纷:硅料价格下行,需求不足,是否冒进?但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预言,光伏周期重回平衡只是时间问题。

这场逆周期决策,为通威在两年后成为全球硅料龙头埋下伏笔,2020年,通威硅料产量跃居全球第一。

同时,公司利用多元融资加速太阳能电池产线扩建。2019年3月,眉山10GW高效电池项目开建,11月,成都双流3.8GW电池项目投产,使公司光伏电池总产能超20GW,位列全球首位。

技术进步成为行业破局的关键。此阶段,PERC电池快速普及,单晶PERC电池量产效率突破22%。晶科能源单晶PERC电池效率已达23.95%,晶澳推出的九主栅PERC半片组件功率达405W,相比上一代显著降低单位装机成本。

此轮行业寒冬也在2020年迎来尽头。

2020年9月,中国在联合国大会郑重承诺,“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,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”。“3060”目标的提出,为新能源发展注入强心针。

随后政策层面迅速响应,地方配套措施密集出台,能源结构转型提速。同时,海外多个国家也将清洁能源纳入疫情后的经济刺激计划,全球市场同步回暖。

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,2023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5.1亿千瓦,其中中国贡献超过一半,而光伏正是贡献主力。

产业格局也在这一轮浪潮中悄然重塑。低效产能加速出清,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,通威、隆基、晶科、天合等企业成为主导力量,构建起覆盖原料、电池、组件、系统集成的全球供应链。

出口表现同样亮眼。2022年,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突破500亿美元,成为我国“新三样”出海的重要支柱。

技术演进也进入“效率为王”的新赛道。通威加速向N型技术过渡,引领行业TOPCon工艺应用超过半数市场份额。隆基、天合也纷纷投入HJT、BC等下一代技术布局。



4

潮水退去再出发

周期的惯性再次袭来。2023年的秋天,光伏行业迎来一次“彻底清算”的时刻,产能激增、价格暴跌、政策收紧、贸易壁垒交织而至。

就在上一年,全球太阳能装机量创下新高,行业新建组件扩产项目规模超400GW。通威、隆基、晶科、天合等龙头企业彼时无不乘风而起。工地昼夜施工,扩产如潮水般蔓延,乃至“不扩产就掉队”。

然而谁也没料到,潮水退去,竟如此凛冽。

2023年四季度开始,多晶硅价格腰斩,电池片、组件价格集体“跳水”。进入2024年,组件价格一度跌破0.7元/W,低于多数企业现金成本。伴随产能过剩的,还有出口受阻,美国延长东南亚反规避调查并加征关税,欧洲探讨设立碳关税,印度限制进口。

企业亏损接连爆发。赛伍、协鑫集成、帝科股份、日托光伏等,财报皆现赤字。安徽合肥一家电池片厂春节前“集体放假”,不再复工。

有行业人士评价称,“这是一次去伪存真的洗牌。”

面对行业低谷,通威选择“稳中求进”,强调回归成本效率和长期主义。即便如此,通威仍保持全产业链高效运转,并持续在TOPCon技术方向上突破,2024年其TNC电池转换效率迈入26%时代。

当市场陷入价格泥潭,一批企业正在技术战线上酝酿反攻。

从价格战走向技术马拉松,这一轮产业洗牌不再是资本的较量,而是内功的比拼。风口已过,潮水退去,真正能穿越周期的,不是一时喧嚣的赢家,而是那些在退潮之后依然默默筑底、笃定前行的长期主义者。

继往开来,抚今追昔。我们有足够理由相信,通威作为43年中国企业发展的优秀范本,以及20年我国光伏产业大开大合、起伏跌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,将依然会是那位历经大浪淘沙和无数周期之下的成功穿越者。